-
我们“享受自我”,他们却发展成“多管闲事”
传统社会冲突和抗议议题集中于民生领域,集中于抗议群体自身的问题;但现在我们看到的许多争议并非来自现实中的民生问题,甚至有许多看似与抗议群体自身利益无关,有点“多管闲事”的味道。[全文]
-
如何理解中国政治道路的逻辑?
所以“三统一”、协商民主为重点、循序渐进的发展人民的权利和摸着石头过河,还有就是探索式的发展,这是中国改革四大经验。这样的经验支持了中国的道路。中国的道路不是教条,不是模式,而是需要有具体的经验、具体的操作规则来对应。[全文]
-
做了一辈子学问,说几句不招人待见的实话
说出我自己的这些经历与体验,也许显得不够厚道,显得不敬长辈,但这绝非我的本意,相反我十分尊敬师长前辈。正是因为对他们的了解和理解,我才要在耳顺之年说出这些不怎么好听,也不招人待见的话。[全文]
-
现今享受写作,得感恩年轻时批评我的贵人
有不少人没搞过多少实际问题研究,没写过多少像样的政论、策论,就想搞理论研究、学术研究,那真叫缘木求鱼,南辕北辙。[全文]
-
我国为什么每隔十年扫一次黑社会?
黑社会一定要贿赂公权力,寻求掌握公权力的机构和个人的庇护。比如我国禁止卖淫,而实际上仍存在风月场所,可以肯定这些场所都会得到当地一些公权力机构与腐败官员的纵容或庇护。所以,要打击有组织犯罪,就必然要着力打击公权力中黑恶势力的“保护伞”。[全文]
-
西方民主是“点厨子”,中国民主是和厨子商量点菜
“把保障人民权利和集中国家权力统一起来,把协商民主作为民主建设的方向和重点。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扩大人民的权利,采取问题推动和试点推进的策略。”我们的改革先从局部开始,在不断试错中推进。[全文]
-
运河边买酒,感受“另类国情”
打开第一瓶后,我们马上愣住了,怎么没有酒味?!难道运河上的风与土让我们的味觉麻痹了?!再仔细品尝一下,坏了!酸的,甚至有股臭味!难道这尘封多年酒也是假的?!再开那瓶1984年二锅头试一试。哎!不用喝,一闻便知是地地道道的假酒。[全文]
-
没有条件硬要上,怎能不形式主义?
要煤改气、煤改电,本来是好事,可都到秋天了,西北风都刮起来了,突然说不能烧煤,要改烧天然气或用电。可天然气在哪儿?管道在哪儿?电在哪儿?在事情不具备条件的时候就不能做,要先创造条件才能做。连时间都不留,到下面可不就荒唐了?![全文]
-
特朗普只为“白人国家”,金正恩难走“越南模式”
朝鲜绝不会一边倒,完全和中国形成某种同盟关系是不可能的。在实现无核化、变成一个正常国家以后,它会和中美保持距离,甚至在日本、俄罗斯这几个大国之间,它都会保持它的平衡。这是它的生存之道,无可厚非。[全文]
-
今天还是要“让中国人民活跃起来”
在改革开放之初,人们是用“开放搞活”来形容和概括当时政策的。邓小平晚年,身边的同志问他,他所开辟的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核心要义是什么?邓小平说:就是让中国人民活跃起来。[全文]
-
40岁的一件事,改变了我后来的生活
走着走着,走路不经意间成为我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的一种手段。我每到一地,无论国内国外都要长时间地徒步,号称用脚“丈量城市”、“丈量大地”。通过走在街道上、走村过寨,观察城市与乡村的状况、观察社会生活的细节,发现和比较不同人群的行为习惯和特征。[全文]
-
老干部们都说:中国改革实际上从政治开始
我们在调研中常听到干部讲:检查的人多了,干活的人少了;告状的人越多,干活的人越少。原来的主要倾向是乱作为,现在的一个倾向是不作为。怎么短短时间内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显然是监督多了、制约多了,他们的顾虑多了。[全文]
-
镜像思维:CIA误判中国出兵朝鲜
在中国大规模出兵朝鲜参战之初,美军不断俘虏到中国军人,搞清了中国入朝军队的番号。但在中国军队进入朝鲜并被美军俘获的事实面前,CIA居然仍不相信中国已经出兵,竟然怀疑被俘军人的口供,并对此做出符合自己“镜像思维”逻辑的解释。[全文]
-
中国现代化处于最关键阶段,不是瓜分成果的时候
多年来,我从事政治发展的比较研究。这项研究工作告诉了我,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越是接近成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反而会越多,风险会越大。一旦社会矛盾大幅上升,社会议题从专注生产转向瓜分成果,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往往就要功亏一篑。[全文]
-
法律该怎么用?“逃”到古巴的海明威也许有话说
过度运用法律去影响人的行为,超越合理范围就会适得其反。法治实践的历史经验表明,法越多、法越密、法越严,执法成本越高、违法成本越低、选择性执法空间越大,法治反倒越无效。[全文]
-
美国让朝鲜学习“越南模式”,用意何在?
蓬佩奥所说的“越南模式”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即通过革新开放,越南从一个比较封闭的社会主义国家转向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施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希望朝鲜也能走这条路。第二个意思,则完全是站在美国立场上……[全文]